谣言四起,真相却远未明朗
——非鱼说
“皇帝驾崩了!”
这声音尖锐刺耳,宛如一道惊雷,在寂静的夜晚猛然炸响。
消息传来的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小太监。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的夜晚,宋太祖赵匡胤在万岁殿去世,享年五十岁。
与此同时,孝章皇后宋氏愣住了,手中的杯子应声摔落。她不顾一切地站起身,急促地呼唤身边的内侍王继隆:“快!马上出宫去找德芳,让他回来——宫中出了大事!”
这里的“德芳”是指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,赵德芳,当时他正在贵州担任防御使。
眼前,赵匡胤驾崩,新帝继位,自己的儿子即将接过权力的象征,戴上帝王的皇冠,而她自己也很快将成为宋朝最有权势的女人——皇太后。
此时,孝章皇后心情复杂,紧张、期待、迷茫,同时又隐隐有些不安。她的心跳加速。然而,她永远无法想到,自己所信任的王继隆竟然没有去找赵德芳,而是径直前往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王府。
展开剩余84%这一夜,暗流汹涌,形势复杂。
赵匡胤的死讯传出后,举国震惊,街头巷尾的议论纷纷。无论身份如何,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面对死亡。然而,赵匡胤的去世却引发了异常广泛的讨论。即便到今天,仍然有许多谣言和猜测。
那么,这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?赵匡胤的死,到底是天命使然,还是有人背后操控?
今天,我们继续为大家带来《趣话帝王史》系列的第四十四讲——宋太祖赵匡胤的猝死之谜。
---
01. 死于人生巅峰
第一个疑点在于赵匡胤的身体状况。他素来以强健的体魄著称。赵匡胤出身武将家庭,从小便锻炼武艺,身体素质极好。即便在他当上皇帝的十六年里,不论正史还是野史,都未曾记载过他生病的事情。
赵匡胤去世的前一天,也就是十月十九日,他照常上朝,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的表现。五十岁,正是英年,正值人生巅峰,怎么可能突然去世?
有人可能会问,难道是心理出现了问题?是不是长期的皇帝职责让他心力交瘁,得了抑郁症?
其实,从历史角度看,赵匡胤正处于大展宏图的时刻。虽然赵匡胤的登基方式略显不光彩,但他治国有道,善待功臣,礼贤下士,百姓安居乐业,相比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,他治理下的北宋逐渐从废墟中复苏,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他年富力强,心怀天下,自然深得民心。在这个时期,他还计划北上收复失地,“烟云十六州”的收复计划正如火如荼地进行。
可以说,赵匡胤正是处在他人生的巅峰时刻,死得异常蹊跷。
在《宋史·太祖本纪》里,对于赵匡胤的死,仅有两句话:
1. “帝崩于万岁殿,年五十。”
2. “受命于杜太后,传位于太宗。”
这里提到的“杜太后”是赵匡胤的母亲,“太宗”指的是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。
在中国历史上,兄弟继位的事情并不罕见,但这一点却被许多民间故事和野史放大,纷纷猜测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所害,为的是夺取皇位。
究竟真相如何呢?我们继续看看《湘山野录》中的记载。
---
02. “烛影斧声”的故事
很多人误以为野史就是胡编乱造,但其实,野史只是与正史对立的另一类历史资料。正史通常由当权者主导,可能会修改或掩盖某些真相,而野史则往往会揭露一些被正史忽略或掩盖的真相。许多学者也会用野史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资料。
《湘山野录》是当时一位高僧文莹所写,他关心时政,专门收集当时北宋的朝野秘闻。这本书资料翔实,可信度较高。
书中记载了赵匡胤死前的一段奇异经历。开宝九年十月十二日夜,赵匡胤忽感心神不宁,失眠了。他独自来到宫中的御湖边,边赏景边观察天象。夜空刚刚还月明星稀,转眼却阴风四起,狂风呼啸,寒气逼人,雪花飘落。
站在湖边,赵匡胤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很久以前。他回忆起,自己曾是后周的一位大将,与一位道士有着深厚的友谊。那位道士曾预言他将来会成为帝王。当时,赵匡胤并未重视这番话,但等他真成为了皇帝后,才意识到这位道士的预言竟然应验了。
多年来,赵匡胤一直想要感谢这位道士,但找寻他却一直没有结果。直到十六年后,这位道士突然出现在他面前。两人重逢,叙旧话家常。
赵匡胤随即向道士询问:“老兄,你帮我算算,我还有几年寿命?”
道士微微一笑,拈须说道:“今年十月二十日夜,如果天公作美,天气晴朗,你还有十二年阳寿;如果是雨雪天气,那便是你安排后事的时候了。”
赵匡胤听后心生不安。回到万岁殿,他连夜召来弟弟赵光义,两人一起喝酒畅谈。突然,赵匡胤将宫中的侍卫们赶出去,自己则踉跄地走出殿外,赵光义紧随其后。守在外面的人只能看到摇曳的烛光,偶尔传来赵匡胤大声呼喊:“好!好!”的声音。
待到人们靠近时,二人已回到屋内沉睡。再仔细一看,赵匡胤已经死去。
这段怪异的故事被后人称为“烛影斧声”,至今仍是赵匡胤死因的最大谜团。
这段记载是最早详细记录赵匡胤死亡经过的资料,虽然有许多不解之处,但其中隐含了一个暗示——赵光义或许是赵匡胤死因的最大嫌疑人。
无论如何,赵匡胤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。“烛影斧声”的背后,或许只有赵光义一人知晓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